总裁郁亮:后千亿时代的去向_

总裁郁亮:后千亿时代的去向

来源:

       导读:   相比之下,郁亮的心态却十分坚定,展现出一副积极进取的姿态。他相信,“中国房地产市场还看不到‘天花板&rs

总裁郁亮:后千亿时代的去向
总裁郁亮:后千亿时代的去向

       导读:

  相比之下,郁亮的心态却十分坚定,展现出一副积极进取的姿态。他相信,“中国房地产市场还看不到‘天花板’,在住宅领域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市场运作层面,郁亮表示,一直会比市场快半步,“每天都是卖楼的好日子!”。

  为什么能将这么多公司和项目“招安”?在地产江湖中,真有宋江、晁盖般的哥们义气和号召力吗?郁亮认为,在公司治理上的透明度、品牌影响力和赚钱能力等“软实力”是其赢得合作伙伴的关键所在。

  曾自称不懂房地产具体业务的郁亮,在此次对话中,最愿意谈的却是质量问题。郁亮说:“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除了正常年终奖之外,惟一的大奖是质量大奖,今年我们改为‘主席质量大奖’。今天的,大概有45%是工程技术人员。”

  千亿之痒

  实现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大关,绝对是一个企业自诞生以来的最值得纪念的时刻。

  这一数字,几乎可以迈上2010年《财富》500强的门槛(约为1100亿元人民币);足以列入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第一阵营;也是中国非国有企业的最优秀的成绩之一。

  但是,当2011年1月5日,2010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的消息获得证实后,收获的却不仅仅是掌声和鲜花。宏观调控下的中国房地产,似乎因破千亿,而愈发说不清、道不明了。充满悖论的是:有人说,的年度销售额猛增至1000亿元,可见调控政策适得其反;有人认为,这是宏观调控给坚持以刚需产品为定位的的一份大礼……也有专家分析,业绩大增70%以上,是拜通货膨胀之赐,还与擅长融资、圈钱有关。

  真相到底是什么?自己又怎样看?

  郁亮说:“现在可能有20个不同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但最重要的是,领先公司的领先业绩,不代表行业的整体状况。”在郁亮看来,在过去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乐观,的成绩来之不易:“2010年全国住宅开工16亿平方米,只卖了10亿平方米,还有6亿平方米没有卖掉。从2010年6月份开始,每个地方批准预售面积都大于实际销售面积。”

  郁亮喜欢用餐馆打比方,以便让我们像吃饭那样容易了解他的想法。他以餐馆的生意为例解释:不管任何时候,总有餐馆生意火爆,要在门口排长队;也有些餐馆门庭冷落,不停地换人也无济于事。因此,不能用一家或几家餐馆的生意来形容整个饮食业的状况。

  这家超级“餐馆”,用什么“手艺”和“调料”吸引消费者执着地在门口大排长龙?它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这么多可口的“饭菜”?它如何保证这些食客们吃了还来,甚至不停地介绍朋友过来?

  郁亮说:“哪些公司可以获得领先业绩?是像这样采取主流定位、战略纵深、快速周转策略,以及不囤地、不捂盘和积极定价的公司。不是走这条路线的发展商,可能表现就不是那么好。”

  根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CRIC)统计的中国房地产销售排行榜来看,与往年相比,增速最快的碧桂园和保利地产,采取的都是类似于的规模化和快速开发模式。这就如同餐厅中的麦当劳、必胜客,能够快速为顾客提供便利、放心的产品,以标准化和规模化取胜;一些立足高端或具备浓厚特色的餐厅总能吸引到一部分优质客户,如龙湖、绿城等也获得不俗成绩。而对很多循规蹈矩、不求变革的餐厅来说,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在郁亮看来,和同行们在非常之年的非常进步,是中国房地产业走向健康的一种表现:“调控是让行业死掉还是让行业健康发展?调控是要解决我们过去市场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要让行业死掉,让行业死掉对任何人都不利。”

  2011年春节后,楼市调控逐渐加码。一股谨慎、悲观的气息,在楼市流动。中国海外集团董事长孔庆平表示,2011年全国房地产的销售额将打7折。而另一位知名房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也认为房地产的“天花板效应”将要显现,在保证数百亿的销售收入的同时,将积极进入金融行业。

  相比之下,郁亮的心态却十分坚定,展现出一副积极进取的姿态。他相信,“中国房地产市场还看不到‘天花板’,在住宅领域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市场运作层面,郁亮表示,一直会比市场快半步,“每天都是卖楼的好日子!”郁亮的底气,来自于以自住为主的产品定位,以及“新盘当月销售量不低于60%”的既定策略。在对话中,郁亮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是“性价比”,表示“性价比”正在并更进一步成为产品的优势所在。可以想见,即便市场进一步恶化,也能够给予积极应对。

  不过,郁亮对“千亿”以及未来的数字增长目标,却意兴阑珊。“我觉得有一个疑问,很多人关注我们去年的增长速度,但单纯看规模速度的话,其实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每年翻番才是最高速的增长。2008年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后,我们更进一步确定2004年曾提出的‘有质量的增长’,必须抛弃速度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增长。”

  早在七年前,研究部门就大胆提出的千亿计划,当这一数字在越发严厉的地产调控中提前实现时,却十分警觉地发现“数字”对可能的困扰,因此提出:“的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数字,而是健康发展、持续增长。”1月中旬,王石在一个论坛上提出,2011年的销售金额不能超过1400亿,引发外界对“减速”的猜测。郁亮对此解释说:“(王石)主席所说的,应更多从精神层面理解,是对公司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向的强调和重申。”集团媒体部门给予的书面文字写道:“不预设销售目标,增长是经营效率提升的自然结果。”

  无论在外界看来是“加速”还是“减速”,对自己的信心却始终来自速度之外。因为他们更清楚那数字背后的力量。郁亮说,已进入了后千亿时代的新阶段,“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司大了以后的管理问题。比如说一条船上一百人,三十人不出力不要紧,船照样走,但最怕就是三十人反方向用力。公司小的时候一条船十个人,每个人都要出力才能够赢。而公司大了就复杂了,有些人出力,有些人不出力,是不是要把不出力的全赶走?这不是赶走不赶走的问题了,是方向感的问题。大家往一个方向走一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形成方向感很难。我们目前到了未来政策上基本走势比较明朗的时候,该如何行动,将是一个考验!”

  “合众国”

  正在起变化……

  厘定在2010年的种种表现,可以清晰地发现,的快速扩张,除了与郁亮所说的主流定位、战略纵深、快速周转策略外,大胆和大面积采取并购和代建的合作开发模式,为它极大拓展了市场份额。这甚至让找到了依靠融资扩张之外的一条快速跑道。郁亮说:“有一段时间我们利用资本市场比较频繁,但现在我们已经三年没有融资了,加上今年将做到四年不融资,但我们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

  从2005年收购浙江南都后,合作开发在开发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010年,合作开发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80%。为什么能将这么多公司和项目“招安”?在地产江湖中,真有宋江、晁盖般的哥们义气和号召力吗?郁亮认为,合作伙伴选择会很放心,在公司治理上的透明度、品牌影响力和赚钱能力是其赢得合作伙伴的关键所在。对合作伙伴也要求门当户对,必须认同“不囤地”、“不捂盘”、快速开发销售等价值观。

  这种“软实力”正在成为新核心竞争力,而这正是同行所艳羡不已的。凭借公司制度和价值观的优势,正在中国房地产领域,构筑一座“合众国”,以开放、宽容的胸襟,开创合作共赢模式。由合作伙伴提供土地甚至资金,不必再去为角逐“地王”拼杀,其专业能力和品牌价值得到更大体现

  在突破千亿指标后,一些媒体和同行颇不服气地指出,的合作模式把别人的业绩合并到自己的成绩单上了。郁亮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公允:“有人质疑说一千亿里头有水分,我觉得这样说对我们的员工不太公平。这些房子都是人负责盖起来并把它卖掉的,汗水都是我们流的。就像种地,邻居出去打工把他那块地交给你种,你原来有10亩地,再种邻居10亩地,一共长了1000斤粮食,但如果有人说你那500斤是别人的,不是你的,这样说公平吗?”

  郁亮说,合作开发并不是在这两年为了提高业绩想出的办法,“九十年代初期发展的时候有个‘0.4投资法’,就是在一些项目中,投资40%,要求项目合作方投资60%,以此寻求更快地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0.4投资法”的助力下,在全国开始的第一轮扩张,因1993年的宏观调控而不得不偃旗息鼓。曾经沧海的,在这轮宏观调控中,如何让追求规模的合作开发模式走得更远,将是一种似曾相识的考验。还将面临一种挑战:也就是大规模的合作开发和项目并购,是否会对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构成压力?在后千亿时代,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分天下的格局下,靠什么持续领跑?

  质量、工业化:一个坚定的

  在大规模的合作开发中,产品质量势必是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

  的前20年,领跑中国房地产,但相对于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物业管理、建筑设计和营销来说,其产品质量并非同行中的顶尖水平。

  曾自称不懂房地产具体业务的郁亮,在此次对话中,最愿意谈的却是质量问题。郁亮说:“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除了正常年终奖之外,惟一的大奖是质量大奖,今年我们改为‘主席质量大奖’。今天的,大概有45%是工程技术人员。每个人的年终奖都跟质量满意度挂钩。”郁亮还得意地透露:“近五年来,获取的詹天佑大奖、金奖占全国颁奖总数的20%。完成了75万平米的绿色三星住宅,占全国总量的54%。约60%的房应用了标准化产品技术。2010年,的客户满意度非常高,而且品牌第一次成为第一位的购房因素。人们只凭两个字就来买房子了,而不是凭某一个部分了。”

  就像汽车一样,品牌是其最核心的成分,整合着产业链和消费者等全部环节。郁亮非常乐意把房子和汽车放在一起比较,他的梦想是像生产汽车那样造房子。这也是追求产品质量的终极目标——住宅“工业化”。

  住宅工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也就是在住宅的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在工厂中生产出来的预制件,在建筑工地像搭积木或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被认为可以提供住宅质量、加快建造周期、减少人工成本,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郁亮说,的住宅“工业化”源自两个判断:“一是受到国外的启发,规模很大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保持我们的性价比各方面能够提高呢?必须采用国际先进的工业化住宅建造方式。二是来自对劳动力的观察,我们已经能够预见到未来劳动力会紧缺,成本也会上升。现在进城务工者的第二代都不愿意再从事父辈的工作了。所以以后盖房子必须用工业化的手段。”

  面对未来,质量正在成为手中最看重的“底牌”,而“工业化”就是最好的出牌方式。

  早在1999年,就提出住宅“工业化”的概念,但并未得到行业和上游供应链的实质性响应。此后,独自承担起这一重任。2006年8月,在环境优美的东莞松山湖建设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作为“工业化”住宅的研发基地。同年,在上海新里程项目尝试用“工业化”方式盖房子。2010年8月,在深圳龙华的保障性住宅项目以“工业化”方式开工建设。十多年来,为“工业化”住宅投入巨大,但仅限于自己开发的少数项目。飞涨的年代,绝大多数开发商都热衷外表个性化的豪宅,大量使用农民工就可完成,对要求严格的工业化模式,几乎无人响应。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供应、国家支持政策与标准,都是未知之数,制约着在标准化实践中的每一步前进。

  但仍在独自奋战,王石和郁亮则利用任何一个场合来推销这一理念。郁亮说:“消费品里面最大的两样东西是车子和房子,汽车的工业化早就解决了,为什么我们解决不了住宅工业化?”

  这令人联想到的同城名企比亚迪。比亚迪矢志做世界做好的电动汽车,并率先实现量产,但多年过去了,其承诺仍未兑现。深得巴菲特厚爱的王传福仍在苦苦跋涉,选择制造传统汽车为未来电动汽车做资金、技术和渠道的准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郁亮是孤独的。他最擅长讲述的住宅“工业化”模式,虽然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但应者寥寥。自身的实践,也远未达到全面成功的地步。然而,和比亚迪这样的“梦想型”企业,将始终是社会前进过程中,最活跃和最优秀的基因。在中国房地产这样一个社会评价度持续下降的行业,或许将因为在住宅“工业化”上的坚持,而让人们保留着一份期望。

  郁亮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前景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住宅“工业化”的判断上:“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景现在比过去更加明朗,因为整个行业的制度设计正在优化和不断明确,这个制度设计本着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出发的,这点保障房和商品房未来的空间都很大。如果说需要改什么的话,应该是跟制造业学习。我觉得整个中国的产业界应该跟制造业学习,这种做实业的精神。纸面富贵这件事情是中国撑不住的,中国不能学美国。中国缺少实业精神,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业,跟制造业学习其实是学习它的职业精神。你老老实实做一个东西,客户所需要的东西,客户会买单,愿意为你付钱。现在这个行业开始提供这样的机会。”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jiuyouj9app.com/news/7241.shtml

上一篇:失去了华为,自食恶果下一篇:总裁郁亮:后千亿时代的去向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0 就游 旺尚 0 0 0 0 思集 0 就游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