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字号_

北京的老字号

来源:

  北京的老字号,是数百年来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产品工艺、世代传承的品牌和经营方式,既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北京老字号中的六必居、

北京的老字号
北京的老字号

  北京的老字号,是数百年来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产品工艺、世代传承的品牌和经营方式,既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北京老字号中的六必居、同仁堂、全聚德、荣宝斋、北京饭店等早已驰名海内外,是北京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

  北京商业街区和老字号的兴起

  北京的老字号是随着商业发展而诞生的。元代初年,大运河北终点还是通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通惠河建成后,大运河终点延伸至积水潭。元大都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终点积水潭码头后,在附近进行商品交易。钟楼、鼓楼成为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据《析津志》城池街市中记载,至正元年(1341年),米市、面市在钟楼前十字街西南角;缎子市和皮帽市在钟楼街西南;鹅鸭市在钟楼西;铁器市在钟楼后;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七处市均在羊角市(今西四)一带。元大都商业繁盛、商行集中、商号密集。每个商家都要为自己的商铺冠以一个字号,作为商铺和所售商品的标识,于是一些字号相继诞生。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元大都有 “崇义楼、县角楼、揽雾楼、遇仙楼、以上俱在南城,酒楼也。今多废”。元代北京的商号现已无存。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城时,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切断了积水潭上游,漕粮水道无法直通积水潭,原先运抵积水潭的船只和货物,只是在京城东南部的大通桥下停泊。明景泰三年(1452年),隆福寺落成,此处成为香火旺盛、人流密集的街市,隆福寺、东四地区商业日渐繁盛。

  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今天的灯市口一带形成了一条商业街,热闹非凡,称为“明照坊”,出现了“吉庆、福顺、和远、宝源、顺宁”等字号的商铺。宣德年间(1426—1435年),2.7万户手工匠从南京迁至北京前门一带。他们在前门地区设立店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南方的丝绸、江西的瓷器、广东的铁锅、安徽的茶叶等货物落地京城,在发达的正阳门外关厢地区形成商业规模。到明朝中期,前门地区百货云集、商铺鳞次栉比,成为京城商业繁盛之处。弘治元年(1488年),为防盗贼,明政府在京城内外道路和胡同设立昼开夜闭的栅栏,大小栅栏遍布京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前门外的商业贸易地区得到保护,内城人士娱乐购物更加方便,官员和商界人士也由此进出城。流动人员多,商机无限,吸引各地商贾汇聚而来。

  北京的老字号,从明朝中期才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创立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的鹤年堂药铺、创立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六必居酱园、创办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的柳泉居等,这几家老字号,成为明代为数不多留存至今的老字号。

  北京老字号的发展历程

  (一)清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逐渐兴盛

  从清末到民国,有记录的字号商铺多达千家以上。清末成书的《老北京店铺的招幌》中,收录了北京200余家有代表性的彩绘店铺招幌。

  清末前门一带的老字号招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遭到洗劫,那里的店铺因遭受火灾损失严重。后在一些有实力的商家共同筹资下重新恢复。清朝末年,前门一带商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前门大栅栏商业街的繁华,已超过了鼓楼、地安门和东四。大栅栏地区集中了一批著名的老字号,主要有始创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六必居酱园、清康熙八年(1669年)开业的王致和、同仁堂,乾隆三年(1738年)开业的都一处、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开业的马聚源帽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开业的烤肉季、咸丰三年(1853年)开业的内联升、咸丰八年(1858年)开业的步瀛斋鞋店、同治三年(1864年)开业的全聚德、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业的长春堂、光绪十九年(1893年)开业的瑞蚨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业的全素斋、民国元年(1912年)的张一元、民国十年(1922年)的大北照相馆等。

  清代自雍正朝起扩建隆福寺,至乾隆年间,隆福寺庙会已成商业集市与街区。浙江慈溪董姓人氏,在东四牌楼附近开了恒利、恒和、恒兴和恒源“四大恒”钱庄。清末永安堂药铺也是恒利的产业。清末漕运停废后,东四牌楼商圈一带逐渐萧条。

  1900年后,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在王府井一带消费,吸引了大批洋货和百货店在此开店,出现一大批老字号商家。如创办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北京饭店、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东兴楼、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东安市场。王府井一带随着商户的迁入而兴旺起来。

  民国初年,一大批老字号在京创立。其中有1912年在前门观音寺创办、以南味食品享誉京城的稻香村,以涮肉闻名的,1915年创办的以红楼风味见长的来今雨轩,1917年创办的庆林春茶叶铺和清真风味瑞珍厚,1920年创办的德寿堂中药铺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许多老字号经营困难,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1954年对前门区、南苑区等处的老字号调查中发现,仅前门区的私营企业,就有几百家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许多私营企业老字号经营萧条,甚至濒临倒闭。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后,老字号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底,被北京老字号评审委员会授予“北京老字号”称号的企业有197家。

  北京的老字号,按经营范围大致可以分为餐饮、茶庄、酱菜、糕点糖果、食品铺、药店、古玩、百货、绸布店、服装鞋帽、钟表眼镜、工艺制作、家俱和日用百货、戏楼等十四类。

  在餐饮类中既有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也有爆肚冯、小肠陈、茶汤李等北京小吃,还有、西来顺、南来顺、又一顺等北京特色涮肉。茶庄类有张一元、吴裕泰等;酱菜类有六必居、天源等;糕点糖果类有稻香村、桂香村、大明斋等;食品铺有月盛斋、天福号等;药店有同仁堂、乐仁堂、长春堂等;古玩类有荣宝斋、青山居、博古斋等;百货有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等;绸布店有瑞蚨祥、元隆等;服装鞋帽有内联升、同升和、红都、造寸等;钟表眼镜有大明、精益等;工艺制作有文盛斋、面人汤、葡萄常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门商业街上的老字号明清以来,“东四、西单、鼓楼前”,一直是北京城内的繁华地带。前门—大栅栏地区、什刹海—地安门地区、王府井—东单地区、西单—宣武门地区是北京老字号最集中的分布之处。

  王府井-东单地区有盛锡福、精益眼镜等著名老字号。西单有桂香村、鸿宾楼、又一顺。前门外—大栅栏、天桥、珠市口、崇文门外花市、磁器口也是老字号扎堆儿之处。和平门外琉璃厂则集中了荣宝斋、一得阁、萃文阁、松云阁、庆云堂、戴月轩、中国书店等大量文化用品商店。北京老字号中最老的字号,当属创立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的鹤年堂,就在菜市口。

  (三)老字号取名与文化内涵

  北京老字号的命名,体现出店铺的商业文化特色。祈求兴旺发达、致富有道、和气生财,体现中华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清代文人朱彭寿作过一首《字号诗》,将商家常用的字都涵盖进来:“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任何店铺从这56个字中,随意挑选两个字,都能组成一个吉利得体的字号。同仁堂就是取其中的两字组合、寓意深厚的代表。“同仁”一词也与《易经》“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合意。

  北京的老字号中店铺起名非常考究。名人题字的老字号,如都一处、一条龙、六必居等;古迹命名的老字号如丰泽园、玉华台、柳泉居等;用店主姓名组成字号的如王致和、张一元、戴月轩、烤肉季、烤肉宛、王麻子、葡萄常等;用店铺经营的特色产品的如仿膳、馄饨侯、面人郎等。1929年,在北京西长安街上开业的淮阳春、新陆春、东亚春、庆林春、方壶春、大陆春、四如春、鹿鸣春、同春园等12家风味餐馆,被称为“长安十二春”。此外,还有八大祥、八大居、八大楼。八大祥,是指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分别为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广盛祥、谦祥益、祥义号。如今,八大祥只剩下了瑞蚨祥和谦祥益。八大楼,分别为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春华楼。八大居则是砂锅居、天兴居、同和居、天然居、鼎和居、广和居、义盛居、会仙居。如今的八大居,砂锅居的砂锅白肉、天兴居的炒肝、同和居的三不粘,传承的依然是百年不变的经典味道。

  北京老字号的代表

  2006年,商务部认定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中,北京市有67家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的称号,以下这五家,是中华老字号和北京老字号的代表。

  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同仁堂的始祖乐显扬,曾在清宫太医院任吏目职务,乐显扬有四子,只有四子乐凤鸣子承父业,在前门栅栏创办了同仁堂。自1723年起供奉宫廷的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共188年。自创办以来的352年风雨历程中,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和“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堂训。制造出“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的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十大王牌产品,闻名海内外,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54年9月21日,同仁堂实现公私合营,当年同仁堂“固定资产就达105亿元,固定资金32亿元,流动资金73亿元。占用土地17亩。”“同仁堂分为营业与制药两个部门,月流水达20亿元。”“生产药品品种繁多、房屋有六百多间,另还有难以宜兴茶台等。”经过多年发展,1992年,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1997年6月,由集团六公司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2001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2004年3月,同仁堂国药公司在香港成立,随后同仁堂陆续在加拿大、韩国、英国等国开设分号,同仁堂已成为行业翘楚——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跨国企业集团。

  全聚德 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创始人是杨全仁。杨全仁最初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生鸭的买卖,同治三年(1864年),经风水先生指点,他将德聚全老店改为全聚德。精明能干的杨全仁,请来宫廷做御膳的挂炉烤鸭孙老师傅,用果木烤出的鸭子色泽红润,皮脆肉嫩。但在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侵占北平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全聚德的生意一直经营平淡。50年代初,全聚德烤鸭店“一天卖几只鸭子,几十块钱收入。人心涣散,工人眼瞅着将要来临的是停业”。1952年6月1日,在北京市信托公司的领导下,全聚德正式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业务逐渐好转,由每天销售两三只鸭子增加到十几和几十只,第一个月就收支平衡,第三、四个月内就有了利润,经营状态好转。1954年1月,市政府派来公方代表,全聚德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全聚德的全鸭席曾被选为国宴,周总理生前曾多次在全聚德宴请外宾,他还建议将荷叶饼做成椭圆形,卷起来方便。目前全聚德在国内有100家门店,并在日本、加拿大等地有特许门店,海外有多家连锁店。

  都一处 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业人是山西王姓人士。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路南。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三十的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回宫经前门,发现所有店铺都已关门,只有“王记酒铺”还亮灯营业,便进店用膳。问到店名,店员说小店没名。第二天,宫里派人送来了皇帝亲笔题写的“都一处”店名,店家才知是乾隆皇帝赐名,于是“都一处”生意红火。都一处经历了多次装修翻建,如今的都一处为三层小楼,营业面积400平方米,一层主营烧麦,并恢复了传统凉菜“马莲肉”。二层经营山东风味炒菜,并承办喜宴。

  内联升 清咸丰三年(1853年),赵廷在崇文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开办内联升。开店位置佳,店名寓意巧,意为皇宫大内做官连升三级,生意异常兴隆。凡是在店内做过鞋的客人,店方都有姓名、年龄、住址和特殊爱好、靴子和便鞋尺寸的档案,称“履中备载”,按这个备载,派人送鞋上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内联升失火后第一次搬迁至乃兹府(今灯市口西街)。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兵变后,内联升又遭火灾,掌柜气愤去世,其子将店铺迁入廊房头条。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不久,内联升第三次迁入了大栅栏。内联升的传统工艺布鞋,具有透气性好、易吸汗和轻便等特点,从领袖到百姓都非常喜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郭沫若生前都十分喜爱穿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郭沫若曾赋诗一首,赞扬内联升的布鞋:“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新知虽勤摩挲,旧伴每付消融。化作纸浆造纸,升华变幻无穷”。

   东安市场的前身是皇宫的马场。创办于1912年的,创立者丁德山来自河北沧州,在东安市场从摆摊卖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做起,取名粥铺。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后,在原处开了“羊肉馆”,以选料精、刀工美、调料香、火锅旺、底汤精、辅料全而著名,在民国时期成为以涮羊肉为主的老字号。1955年,公私合营。著名作家老舍、国画大师齐白石、京剧大师马连良和张君秋等名人,生前都喜爱在宴请宾朋,这里还招待过许多国家元首与海外宾客。1988年,经北京第一商业局批复,在东风市场内开设饭庄。1996年,连锁总部成立,走上了特许加盟连锁之路。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jiuyouj9app.com/news/5910.shtml

上一篇:马云任名誉董事长?的回应“亮了”下一篇:北京的老字号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0 0 究酉 语识 0 0 0 究酉 0 语识 0 0 思集 酒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