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是的问题吗?_

读不懂,是的问题吗?

来源:

  3月5日,在由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主持的集团企业发展规划工作主题座谈会上,研究了《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的发展规划。   市委书记亲自参与青岛一家企业发展规划,这个打

读不懂,是的问题吗?
读不懂,是的问题吗?

  3月5日,在由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主持的集团企业发展规划工作主题座谈会上,研究了《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的发展规划。

  市委书记亲自参与青岛一家企业发展规划,这个打破常规的动作,引发各界对动向的联想。这一幕就像2016年华为终端制造从深圳迁往东莞松山湖基地,引发深圳各界猜想。这期间,一篇《不要让华为跑了》的文章提醒:深圳要警惕高房价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避免制造业投资大幅萎缩的问题。

  华为究竟有没有从深圳跑了?四年后看得很清楚,深圳成了全球标杆城市;东莞深度融入深圳的分工体系,共享一线城市资源,今年GDP冲万亿毫无悬念;华为则成了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

  这篇具有警示作用的文章说到了一些人心坎里,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发广泛的深度思考。深圳龙岗区当时喊出了“服务华为,马上就办”的口号,但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转型中,政府到底要做什么,企业真正需要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青岛市政府和这次牵手,引发了“六问”这样一个开放式话题,其中一问,便是“企业文化过时了吗?”不管是支持,还是对有各种意见,这“六问”其实是在引导人们思考城市和企业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而这种开放式话题讨论,正是一个企业,也是一座城市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催化剂式”提问。不管是青岛市还是,都是有胸襟接纳这样的提问的。

  “人单合一”的秘密:自以为非

  在经历一场疫情“黑天鹅”后,去问一个有关企业文化的问题是不是不合时宜?事实上,很多企业复盘疫情期间的表现时,不约而同在反思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问的同一个问题是:企业凭什么穿越“冬天”?

  因为企业穿越“冬天”的能力,所有的战略选择,都是基于企业文化这个底层逻辑来的。

  2017年9月20日,在首届“人单合一”国际论坛上,张瑞敏说,为什么要自以为非呢?就是说,如果时代变了,我必须要改变我自己,自以为非改变我自己,适应这个时代。

  2019年5月26日,在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答辩会上,集团总裁周云杰说,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跟上时代节拍。如果脱离了时代,即使战胜了所有对手,也会输给时代。新的时代是什么?是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的转型。青岛有机会形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周云杰这句话,也是站在“自以为非”的视角,来诠释制造业的变革和升级。

  在前有标杆,后有追兵的形势下,青岛发起的这十五大攻势,同样进行的是一场城市升级战。一个企业需要文化立身,而一座城市同样需要思辩来大浪淘沙,塑造城市品格。

  文化内涵已经历经五次变革,但“自以为非”这一点一直没变,“人单合一”一直没变。

  2019年12月26日,在创业35周年纪念大会上,集团启动了第六个战略阶段,展现了一个企业应对经济周期的态度。

  “人单合一”的本质是什么?

  现年78岁的杨绵绵历经五次转型,2017年9月20日,她在第一届人单合一国际论坛上讲了这样一番话——“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他一生都在追求如何开发人的潜能。一个企业,企业的员工,到底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了这个,他终生都在奋斗,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验,得到了人单合一这样一个商业模式。这个模式经过了12年运行,经过了很多曲折,有了一点成效,但远未成功。今后还要再探索,还会再有反复。

  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这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的话,那它就是无限的。人单合一最重要的就是做这件事儿。”

  从《张瑞敏访谈录》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张瑞敏最初进行这场探索的初衷,是想找出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彻底摆脱家电行业价格战泥淖;而现在,“人单合一”的重任是探索一个适用于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张瑞敏最终期望能成为一个能够适应时代的,自进化的企业。2020年1月创业35周年大会上,正式开启了“生态品牌战略”这个第六个战略阶段。

  伴随这种探索,一直没有摆脱各种质疑。这些质疑包括,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现在到底是做什么的?在管理上,去掉了一万多名中间层,但为什么业绩没有实现更高增长?

  并购GEA时,张瑞敏在和GE高层交流时,有一位站起来质疑,你们凭什么来领导我们?张瑞敏说,你错了,我不是你的领导,我只是你的股东,我们的领导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

  “这场变革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文化。”GEA的CEO凯文.诺兰说,一个百年老公司,如何焕发出像初创企业那样的活力,这是每一个传统公司都面临的问题。大家都明白,GEA确实需要变革,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帮助它获胜。但问题是,大家已经习惯了通用的语言,通用的思维模式,就像我在通用工作了28年,养成了很多习惯。要学说一门新语言,会有很多不适,会带来组织内的冲突,这不是件让人舒服的事。

  凯文.诺兰这种心态,不仅代表了一个多年来习惯于吃GE这种“美式大锅饭”高管的心态,更是全人类的普遍心态。

  对于外界质疑,鲜见回应,这种态度背后的心态,很像此次美股熔断,巴菲特的态度——

  2月27日,巴菲特投入4530万美元增持达美航空。在美股暴跌时,巴菲特说,疫情不影响判断。如果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你会看到市场上的一切。我花了89岁才有了这个经历,但是市场却是根据新闻头条来买股票。

  巴菲特坚信自己多年来的投资原则,张瑞敏对于文化的自信,来源于他对人性的把握。

  张瑞敏说过,有一条是全人类通用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想体现自身价值”。如果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价值也一定最大化。但是,你的企业如果是员工第一而不是企业第一,这个问题就无解。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也曾提醒那些来学的企业,最强大的基因是“自以为非”的文化,这是它能够进入其他行业的最底层文化,也是扩张利器。对于引进模式的企业而言,这种最底层的文化基因可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这些来自世界500强的创业者,他们在学到了什么?

  的人单合一,实际上都围绕着“每个人都想体现自身价值”这点来的。

  目前,创业平台上已经孵化上市公司4家,独角兽企业2家,准独角兽和瞪羚企业16家,A轮以上66家,天使轮49家,种子轮221家,孵化加速336家。是什么力量将这些创业者聚拢在这个平台上?

  这些创业者,他们曾是IBM的高管,也曾就职于西门子、德勤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如果是被人单合一“洗脑”,这些曾在世界500强历练过的业界精英会被轻易洗脑吗?

  与其说是“洗脑”,莫若说在“洗盘”。那些与价值观不一样的,会因为不适应而离开;这个平台吸引的是愿意到这个平台来创业的,这些人中有很多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他们只是想实现自主人的价值。

  在35周年创业纪念大会上,有一幕让人感慨——“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它让老兵焕发了激情。”说这话的是上海永慈康复医院副院长的成鹏教授,他是平台上的外部创业者,也是链群小微。

  为什么这句话让人震撼?华为为保持企业的狼性,34岁以上人群成为裁员对象。而成鹏今年49岁,还活跃在创业舞台上。

  2016年,当“医患合一”在永慈医院复制时,成鹏这位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当了多年军医的专业人员还在质疑,“人单合一”这个从工业领域孵化出来的管理理念能融合到医疗领域吗?像他这样从业30年的经验难道还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吗?三年来,永慈医院的成长让成鹏感受到患者体验最大化后带来的改变。永慈医院开业第一年就实现收入1.6亿。很多物联网技术运用于这家医院,提高了医院的管理能力。这些物联网技术,都是的小微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

  “只有员工才能创造价值。”张瑞敏在35周年创业纪念大会上提到,上个世纪80年代,搞自主管理班组,当年刘美兰班组做出了创新,可惜那时是青岛市劳动局给发工资,企业没法给她们奖励。

  这一点切中要害。人单合一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可把钱给足了吗?目前,采用的是用户付薪的分配机制,并通过积极推动小微团队上市,使个人价值在资本市场放大。

  生物医疗是青岛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此次疫情中股价逆势上涨。生物医疗的相关负责人,目前间接持股4.26%左右。如果没有张瑞敏推行的这场改革,集团低温技术研究所不会“蝶变”为生物医疗,一个传统的硬件制造商也不会蝶变物联网生态下的平台服务商,被人称为“刘博士”的刘占杰也不会由所长变为上市公司的创始人。

  俄罗斯为什么相信模式?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

  此次疫情加速了中国企业数字化进程,一些企业在进行管理软件升级时进行了国产替代。这些企业抱怨,作为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供应商,SAP的软件已经不太支持中国企业的管理系统了,因为中国的管理创新脚步太快,而国外管理软件还是按传统的以流程为中心来设计的。

  SAP的“不匹配”,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活跃度,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头。

  去年,阿迪达斯关闭了在德国和美国的工业4.0工厂,声称要回归在越南、中国的生产线。这两家工厂让阿迪达斯多投入35%研发费用,还不如人工时代划算。

  同样是工业4.0,同样是大规模定制,却能在全球连开15个工业4.0工厂,并且还开到了俄罗斯、泰国。

  2019年8月28日,洗衣机第一个互联工厂在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切尔尼市落地投产。

  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如今正笼罩在工业衰退的阴影中,工业增长率低于全俄平均水平。3月5日,在讨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会议中,鞑靼斯坦共和国工业和贸易部官员加里克.哈尔拉莫夫建议以“模式”来打破官僚机制,增加企业竞争力。

  加里克.哈尔拉莫夫第一时间注意到来自中国的“四年5000亿”的信息,他为什么对模式抱有信心?

  鞑靼斯坦共和国以重工业为支撑,切尔尼市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靠少数大企业支撑全市产业。2016年,在这里投建了首个电冰箱厂项目。建厂之初只有20%原料来自俄罗斯供应商。在这里投资也引来俄罗斯明星家电企业北极星,之后众多中俄企业开始向这个地区投资,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供货商,销售商向这里聚集。截至2019年5月,当地供应商供货比例增至69.2%。

  回到几年前,这一切难以想象,不光中国企业,这里连中餐馆都没有一个。“效应”在切尔尼市、在鞑靼斯坦共和国不断扩展。待规划的工业园10家工厂建成后,不仅赋能家电制造业,还将赋能住宿、医疗、物流等。

  事实上,最初在这里开拓非常艰难,电冰箱厂项目建设很不顺利。“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跟投对赌!”俄罗斯链群小微孙正华说。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拿出身家凑够100万对赌,把小家庭的命运和这个项目绑在一起,把自己逼上梁山。

  俄罗斯冬天摄氏零下30多度,当地是不开工的。俄罗斯链群想办法给工地盖了个大棚,继续施工。结果这个项目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冰箱项目赌赢了。

  在磨练什么?磨练创客的“狼性”。正是因为“寒冬”,才可以真正逼出那些有潜力的员工,逼他们进化。对于来说,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一定能给全球企业带来商业价值,这是人单合一带给它的启示和底子里透出的文化自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jiuyouj9app.com/news/1445.shtml

上一篇:真给苹果割韭菜?下一篇:读不懂,是的问题吗?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0 0 就游绘 九酉 九佑 酒友 0 久柚 0 界欧 0 旺尚 语识 0